红木家具的表面处理有打蜡与上漆之分,在家具表面擦上蜡层,即为上蜡,在家具表面覆盖一层漆膜,即为上漆。虽同为表面处理方式,但效果却大不相同。
市场初探————————
选择“蜡活儿”还是“漆活儿”?
记者在某卖场的红木区发现,打蜡的红木家具表面显得比较润泽,而上漆的红木家具表面则比较光亮,并且一些上漆的红木家具造型也有所改变,结合了现代家具甚至欧式家具的特点。
打算为客厅购置红木家具的宋先生是一位70后,他告诉记者,自己看中了一款上漆的罗汉床,不但造型漂亮,表面光泽度也非常好,正打算出手时,一位红木“票友”告诉他,最好还是看看蜡活儿的罗汉床,因为蜡活儿的家具使用后颜色会越来越润泽,选蜡活儿还是选漆活儿?一下子让罗先生犯了难。
据某红木家具销售人员介绍,现在红木市场上打蜡与上漆的家具都比较多,但是打蜡后的红木家具表面比较暗,并且有一定色差,而上漆家具表面光泽度高,色差小,因此受到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一些70后、80后红木爱好者则更加青睐上漆红木家具。
同时,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对打蜡的红木家具更有好感,因此在不少红木家具店内,商家既准备了上蜡家具也出售上漆家具。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一些既没有打蜡也没有上漆的红木家具,俗称“白茬”。销售人员介绍,这些家具只有待消费者确定购买后,再进行打蜡或者上漆。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前几年红木行情火爆,很多厂家一拥而上,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材质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红木家具。因此,一些比较懂行的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求商家不要对家具表面进行任何处理,以此检验家具是否有上色、使用“白标”等情况。
业内说法————————
警惕上漆家具遭“上色”
上漆红木家具表面光泽度美观,并且经过上漆后家具整体色彩统一,能够提高居室的整体美观度,但是有不少业内人士却表示,消费者在购买上漆红木家具时,应该警惕是否经过了“特殊处理”。
中艺王氏红木家具总经理王骏表示,由于原材料存在色差,因此制成的红木家具同样会出现色差,进行打蜡则无法掩盖家具原有的色差,所以如果要对家具表面进行打蜡处理,就需要精心挑选色差最小的原材料制成家具,这样打蜡后才不会出现明显的色差。
而要进行上漆对原材料的色差要求可能会低一些,因为经过漆膜的覆盖,家具一般不会出现色差。
漆膜不但可以掩盖家具的色差,也让人们在辨认材料时增加了难度。王骏透露,由于红木市场缺乏监管,一些不规范的红木厂家采用纹理、颜色相近的木材冒充真正的红木,例如用非洲花梨冒充缅甸花梨,但非洲花梨带有异味,上漆后可以封住部分异味的散发,即使消费者闻到异味,销售人员也可能声称是油漆的味道,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
使用“白标”是红木行业比较普遍的现象,“白标”为红木的边材,在国标中规定,“白标”并非红木,而在红木家具中使用的“白标”不能超过家具零部件的十分之一。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白标”却成了一些不法商家谋取暴利的手段,连天红家具生产营销中心主任刘海潮告诉记者,一些商家利用“白标”的手法相当疯狂,几乎会用上全部的边材,例如红酸枝切割后板材两边的“白标”加起来有的甚至超过10公分,如果制成成品家具,家具的品质将会大打折扣。
“白标”的颜色相对红木芯材的颜色浅,如果要大量使用边材,上色则是“必要手续”,刘海潮表示,将边材上色后其颜色与芯材非常接近,有的还会在边材表面画上与芯材相似的纹路,最后再进行上漆。实际上,上色的边材使用砂纸摩擦就能露出原形,但由于表面有漆膜,消费者无法触摸木材本身,因此很难分清家具是否经过了上色处理。
“综眼”与“白茬”可助辨识
没有经过过硬的烘干也是一些厂家采用上漆的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红木原材料需要经过烘干,达到与当地平衡的含水率才能制成家具,但是烘干设备价格昂贵,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直接在家具表面上漆封住水分,但是使用一段时间后家具就会出现开裂、变形、油漆脱落等问题。
检查红木家具表面的“综眼”能够辨别家具是否被“特殊处理”,王骏告诉记者,综眼如同木材的毛孔,在家具表面清晰可见,打蜡的家具仅在表面上了一层薄蜡,一般能清晰地看到综眼,如果无法看到综眼,家具表面则可能经过了处理。
“白茬”家具也可以检验红木家具材质的真伪,刘海潮表示,购买红木家具时可以要求商家提供表面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家具,验货后再进行打蜡或者上漆。
但是购买“白茬”家具也需要对树种的颜色、花纹有一定了解,如果怀疑家具使用了边材或者进行了上色,可以要求销售人员用砂纸擦拭可疑之处,进行检验。
消费提示————————
签好合同 规避材质风险
红木家具原材料稀珍、价格昂贵,不少消费者购买家具后会对家具进行鉴定,据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树种鉴定实验室主任孙书冬表示,在红木家具的鉴定中,材质、白标、质量三大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焦点。
材质问题主要源于红木商家使用颜色、纹路相似的非红木冒充红木;白标问题则是由于边材使用过多,一般来说,边材如果小于8毫米则可视为合理,但大面积使用边材上色,用油漆掩盖容易造成家具品质问题;木材烘干不够,无法达到合适的含水率,会造成家具变形、开裂等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在鉴定中比较常见,孙书冬表示,随着消费者的日渐理性,这一情况逐渐得到了好转。
如何最大程度避免以上问题,孙书冬建议,购买家具时一定要签好合同,要求商家标明使用的木材、产地,例如红酸枝家具是否为全红酸枝,如果使用了边材,必须标明边材使用的部位。
如果消费者对红木家具的材质存在疑问,也可以进行鉴定。据介绍,红木家具的材质、工艺、质量等从里到外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检测鉴定。
目前也有一些红木商家在对成品家具进行检测、鉴定,拿到检测报告后再进入市场,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可先咨询商家是否具备相关的检测报告。
专家观点————————
打蜡利于“包浆”生成
红木家具使用后日渐润滑的“手感”颇受红木爱好者喜欢。据了解,红木家具的油脂比较丰富,在使用中的摩擦会加速木材油脂的分泌,形成光亮如镜的包浆。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王秀林表示,上蜡能够加快木材的氧化,容易生成包浆,为红木家具形成一层天然的保护膜,而在包浆形成的同时,家具的色泽会慢慢变深,越发具有亲近感,令家具更加古香古色,而上漆是在家具表面加了一层隔膜,无法自然形成包浆。
王秀林告诉记者,古代家具表面处理有“南漆北蜡”的说法,但并非指红木家具,仅在明朝以前出现过少量的上漆红木家具,这是因为当时的平木工具(刨子)精细度不够,无法将家具表面打磨得非常光滑。
对于在南方红木家具打蜡会“长毛”的问题,王秀林则表示,只要对蜡的配比度进行调整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南方的红木家具也可打蜡。
木材具有一定的木性,会随着环境收缩、扩张,同时,附着在家具表面的漆膜也会收缩、扩张,但是与红木家具收缩、扩张的系数并不相同,因此长时间使用后,家具表面的漆膜可能出现开裂、脱落,损坏家具的品相。
经过多年的红木家具修复与维护,王秀林认为,蜡活儿家具的保养与修复更加简单,家具在使用时出现磕碰,消费者也可以将磕掉的部分用胶粘实,然后垫上纸再用透明胶勒紧即能修复,如果家具有划伤,则可以用砂纸将划痕打磨平整,擦蜡即可。
而上漆的家具修复起来则没有这么简单,漆膜受到磕碰或者划伤,需要返厂由专人修复,并且新旧漆膜的颜色也可能不一致,修复之处如同家具的补丁。
红木家具一定要舍得使用,刘海潮表示,经过人体的触摸可以加速生成包浆,让家具表面越发光滑莹润。在使用红木家具一个月后,应从里到外给家具打上天然木蜡,然后每一季度用带蜡的擦巾全面擦拭补蜡,平时可用干燥的抹布擦拭灰尘,尽量不接触水及水汽。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将过烫、过热的物品放在家具表面。